365禁用取消提款什么意思

越南历史

越南历史

吴朝及丁朝

编辑

参见:吴朝、十二使君和丁朝

丁先皇像

吴权击退中国南汉军队,据有交州之地(即今越南北部),于939年建政称王,设官职,定朝仪,奠都古螺(即东英县),是为吴朝。吴权在位仅六年(939─944年),死后国内发生内哄,演成十二使君各据一方的局面。至968年,华闾峒(在今宁平省)豪族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,统一国家。[102]丁部领随即即皇帝位(后世称为丁先皇,968─979年在位),建立国号大瞿越,定都华闾(在今宁平省),是为丁朝,到970年(太平元年)开始使用年号“太平”。丁朝遣使到中国宋朝朝贡,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“交趾郡王”,越南自此守朝贡之礼。丁朝在国内整顿统治体制,制定文武官员之位、施行严刑、编置十道军制[103],后世史家认为丁朝有了这些措施,已达到“制度略备”的治国水平。[104]

在后世史学界,并未将吴朝视作正统政权和国家独立之始,而只算作割据政权,到后来丁部领成立丁朝,建国号“大瞿越”,受宋朝册封,才算国家独立之始。[98]越南封建时代史家就认定丁朝是“我越正统之君,实自此始”。[105]

丁朝传至废帝丁璿(979─980年在位),年方六岁,太后杨云娥与时任“十道将军”的重臣黎桓勾结,朝政落入黎桓手中。此时宋朝出兵攻越,众将见皇帝幼弱,忧虑局势危急,便支持黎桓称帝,以抵抗宋军,于是丁朝灭亡,前黎朝建立。[106]

前黎朝

编辑

参见:前黎朝

丁、前黎两朝国都华闾

980年(天福元年),黎桓称帝(后世称为大行皇帝,980─1005年在位),建立前黎朝,仍以华闾为国都。[107]黎桓称帝后的首要任务为抗击中国宋朝军队。981年(前黎天福二年),黎桓在白藤江与支棱(在谅山省)等地与宋军交战,最终击退宋军。战后,黎桓为免与中国长期对抗,乃向宋朝入贡,以遵行朝贡之礼。993年(兴统五年),宋朝册封黎桓为“交趾郡王”,后又加封“南平王”,双方关系和平发展。[108]

内政方面,前黎朝继续完善统治体制,沿袭丁朝制度,在全国设十道军,由皇帝本人掌握军权;实行中国古代的政制模式,在中央设太尉、总管等官职,地方有州、府、县、社的设立;[109]黎桓分封诸子为王,分封到各地让其治理,加强黎氏朝廷对各地的控制。[110]

前黎朝对邻近地区采扩张政策。黎桓击退宋军后,便南侵占城国,掳获士卒及财宝。因宋朝与占城关系密切,宋太宗乃于985年(天福六年)及990年(兴统二年)两度派使到越,要求黎氏朝廷“保国睦邻”[111]、越占两国应“各令保境”[112]。黎桓又于999年(应天六年)平定何蛮洞(在今清化省),提高前黎朝声威。[113]

黎桓死后,儿子黎中宗在位仅三天,被弟弟黎龙铤所弑,龙铤称帝(世称卧朝皇帝,1005年─1009年在位)。黎龙铤性格暴虐,到1009年(景瑞二年)去世时,其子年幼,禁军将领李公蕴取代黎氏,自立为帝,开创李朝,前黎朝告终。[114]

佛教在前黎朝得到盛行,黎氏政府任用高级僧侣参政、兴修寺庙、派人到宋朝求取佛经,寺庙获得大量田产及佃农,佛教遂成为越南统治者的管治支柱之一。[115]

李朝

编辑

参见:李朝 (越南)

位于河内的李太祖李公蕴像

1009年(黎景瑞二年,李顺天元年),李公蕴建立李朝,是为李太祖(1009─1028年在位)。1010年(顺天二年),李公蕴因见唐代建成的大罗城(今河内)地势险要,交通便利,气候舒适,具备成为国都的条件[注 21],乃自华闾迁都于此,改称昇龙。[116]李朝国号,于1054年(龙瑞太平元年)由李圣宗(1054─1072年在位)定为“大越”。[117]

李氏王朝继续完善国家制度,设文武大臣职位,官分九品,巩固中央组织,分全国为二十四路,由文人出任长官,君主又分封诸子为王,领兵镇守要地。佛教成为国教,僧侣为统治阶级一员。1070年(神武二年),李圣宗为表尊崇儒学,修建文庙,祭祀孔子、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。1075年(太宁四年),李仁宗(1072─1127年在位)设科举取士,到李高宗时(1175─1210年在位)举行三教考试,使科举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础。李氏朝廷对于有功的贵族及官员分封土地,称为“拓刀田”。在军队编制方面,李朝按户籍调动男丁,平时生产,战时出征;设立正兵(禁军)及番兵(地方兵),使军方互相制衡,受王室调度。[118]法律制度方面,李太宗(1028─1054年在位)于1042年(明道元年)制定《刑书》,是为越南最早的成文律书。[119]

李朝对外时有战事。1014年(顺天五年),李朝击败中国西南的大理国(又称“鹤柘蛮”[120])军队,斩获士马不可胜数。11世纪中叶,位于宋越边境的广源州(在今中国广西及越南高平边境一带)首领侬智高称帝起兵,被李朝出兵征讨,后来侬智高辗转逃入宋朝、大理而被杀,李朝遂将广源州顺手而得。[121]对于南邻占城国(即占婆),李朝加以侵略,夺取其土地。1069年(神武元年),李朝攻入占城国都佛逝,俘掳占城王,占城割让地里、麻令、布政三州(三州在今越南广平省及广治省一带),以换取李朝释放国王回国。[122]1075年(太宁四年),李朝得知宋朝有意来犯,乃派大将李常杰进行对宋之战,[123]李军攻入宋境,在邕州、廉州、钦州等地肆行屠杀[124],最终宋军反击,攻至越南境内的富良江(红河一带),李朝乃提出议和,结束战事[125],双方关系改善。李英宗时(1138─1175年在位),获南宋封为“安南国王”,从此越南有“安南国”之称。[126]印支半岛上的真腊(又称占腊,即柬埔寨,当时为吴哥王朝)亦为李朝进攻对象,中国文献称“占腊素不习兵,与交阯(指李朝)邻,常苦侵轶”。[127]13世纪初,真腊一度吞并占城,并出兵攻越,但被李朝所击退。[128]

李朝时兴建的延祐寺

从李朝发展至今的水上木偶戏

李朝君主崇信佛教,在国内大兴土木,兴修佛寺[129],当时铭文资料有“于是或京师而缅思梵福,绀宇星分;或州县而拟报洪恩,灵祠棋布”的记录,形容寺庙众多[130],其中著名的有河内延祐寺(即一柱寺)。[131]艺术文化亦取得发展,流传至今的水上木偶戏,便是始自李朝。[132]

李朝晚年,内乱频生。李惠宗时(1211─1224年在位),即墨乡(在今南定省)豪族陈嗣庆以武力控制朝廷,朝政大权遂落入陈氏家族手中。嗣庆死后,其兄陈承、从兄弟陈守度继续掌权。李惠宗女儿李佛金继位(即李昭皇),陈守度为取代李朝,安排陈承之子陈煚娶昭皇,不久昭皇传位给陈煚,李朝遂亡,陈朝建立[133],时为乙酉年十二月。[注 22]

陈朝

编辑

参见:陈朝 (越南)和蒙越战争

被视为抗元民族英雄的兴道王陈国峻

陈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内乱局面,在建政之初便整顿统治基础,实行太上皇执权模式[注 23][134],政府又编定官民户口账籍,制定刑律,沿用李朝科举制度,晋用儒家学者,中央设三公、三少、太尉、司马、司徒、司空等职[135],各地设路、州等行政单位。[136]

陈朝初年遇上蒙古帝国(元朝)的入侵。1257年(元丰七年),蒙古对越出兵,攻破国都昇龙,但因陈太宗皇帝、重臣陈守度竭力抵抗,加上蒙古军队不适应越南环境而撤退。[137]陈氏朝廷向蒙古提出愿意“三年一贡”,蒙古遂封陈朝君主为“安南国王”。[138]但其后,忽必烈以陈朝皇帝不亲自入贡、击伤元朝使节等理由,于1284年(绍宝六年),遣皇子脱懽(又作脱驩、脱欢)率军攻越,陈朝宗室大将兴道王陈国峻指挥抗战,元军虽曾占有优势,更攻破昇龙,但越方坚决抵抗,到1285年(绍宝七年),越军在咸子关、章阳渡、西结、万劫等地击败元军,元军又因天气炎热而撤退。[139]1287年(重兴三年),脱懽再次统兵南下,越人继续抵抗,1288年农历正月,越军截获元军粮船,脱懽见势不利,有感“地热水湿,粮匮兵疲”而撤退,元军在白藤江再被越军重挫。[140]战后,陈朝遣使到元朝朝贡修好。忽必烈于1294年(兴隆二年)去世,后继的元成宗决定罢征,两国不再开战。[141]

越南社会文化在陈朝取得相当大的进展。因陈氏朝廷重用儒臣,儒家思想得到尊崇。[135]佛教寺院仍具一定势力,陈朝铭文记载有些寺庙获朝廷封赐土地田产,列为“官中寺”,明文规定“敢侵犯者,拿呈行罪”,以保障其拥有权。[142]本土文化中的字喃,自9世纪开始形成,发展至陈朝已成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文字。[143]在史学方面,1272年(绍隆十五年),陈朝政府令学者黎文休编修《大越史记》,开创了越南修本国史的先河。[144]

陈朝对南邻占城国(即占婆国)夺取土地。1306年(兴隆十四年),陈朝将玄珍公主嫁与占城王,以割取乌州(后改名为顺州,即广治省肇丰县)及里州二地(后改名化州,即承天省广田县)。[145]但在陈朝晚期,占城国变成大患。占城王制蓬峩(又作阿答阿者)在位时(1360─1390年),连番攻打陈朝,曾于1371年(绍庆二年)、1377年(隆庆五年、昌符元年)、1378年(昌符二年)攻破越都昇龙,掳掠而归,1377年的战事中更击毙陈睿宗皇帝。最终,1390年(光泰三年),制蓬峩进攻陈朝时被越军击毙,占城国的威胁乃告一段落。[146]另一印支半岛国家暹罗(即泰国),在1313年(兴隆二十一年)入侵占城,当时陈朝援助占城,调动军队击退暹军。[147]

中国元朝于1368年(大治十一年)被明朝取代,明太祖与陈朝政府互派使节通好,明廷册封陈日煃(即陈裕宗)为“安南国王”,双方建立宗藩关系。[148]明太祖将安南国列入“不征之国”,以求维持双方友好关系。[149]

陈朝后期,君主昏庸,生活奢侈腐化,政局走向衰微[150],呈现不稳状态。1369年(大治十二年、大定元年),陈裕宗死后,其母宪慈皇太后迎立杨日礼为帝,日礼即位后却杀害太后,对陈朝宗室造成威胁,群臣拥立裕宗之兄陈暊为帝(是为陈艺宗,1370─1372年任皇帝;1372─1395年任上皇),陈氏家族夺回权力。[151]到陈末,民众起事频仍,有阮清作乱于清化、范师温作乱于国威并一度攻入昇龙,后均被朝廷讨平。[152]

外戚黎季犛(后改姓胡,又名一元)因得上皇艺宗信任,成为权臣。黎季犛在货币、土地、文教、官制等方面实行改革,又于1396年(光泰九年)迁都至清化府,这些举动被史家陈重金(即陈仲金)认为是“大肆更张,用以收买党羽”及“以便篡位”。朝中虽曾出现反黎季犛势力,但都被黎季犛铲除。1400年(建新三年、圣元元年),黎季犛废黩陈朝末代君主少帝(1398─1400年在位)而自立,建立胡朝,陈朝遂亡。[153]

胡朝

编辑

参见:胡朝

黎季犛(1400年任皇帝,1401─1407年任太上皇)夺位后,恢复祖先的胡姓,自称中国虞舜之后,改国号为“大虞”。次年(1401年,绍成元年),胡季犛效法陈朝旧制,退位给儿子胡汉苍(又名𡗨,1401─1407年在位),自称太上皇,掌握朝政。胡朝继续进行改革,包括整顿武备,修造户籍以扩充军源,开征商船税项,改订田赋征收额数,调整科举制度,修订法律,设置医署等等。[154]对南邻占城,胡朝于1402年(绍成二年)出兵入侵,迫使占城政府割让占洞、古垒两州,胡朝遂把领土推进到今广南省、广义省地区。占城不满,乃于次年(1403年,开大元年)遣使节到明朝投诉。明成祖得悉后大加注意,并派人谴责胡朝政府。[155]

出兵攻灭胡朝的中国明成祖皇帝

胡朝国都清化府西都城遗址

胡朝谋求与明朝交好,胡汉苍于1403年以陈朝外孙的名义获明朝封为“安南国王”[156],但后来的连串事件使胡明双方关系转坏。明朝指控胡朝侵犯明朝的思明府、禄州、西平州、水平寨等地,但胡朝政府却置之不顾。[157]此外,有陈朝遗臣入明控诉胡氏,1404年(开大二年),陈朝旧臣裴伯耆到明廷,说出胡季犛夺权及打压异己的实情,要求明廷出兵“擒灭”胡氏[158];后又有人自称陈朝宗室子孙陈天平(又作陈添平),向明帝奏言胡朝夺取陈氏政权,又说胡氏“欲抗衡上国(指明朝)”。[159]明成祖为此遣使到越责问,胡朝只好派人到明谢罪,并提出迎接陈天平回国。1406年(开大四年),明朝派军五千护送陈天平返国,然而胡季犛在边境截杀,擒杀陈天平。明朝随即派大军南下,在1407年(开大五年)接连攻陷东都(即昇龙)、咸子关(在兴安省)等地,直逼国都清化府西都城,胡氏父子出逃,最终被明军擒获,胡朝灭亡,越南国土被明朝吞并。[160]

在明军攻灭胡朝之际,越南民众向明人要求实行直辖统治。《大越史记全书》记载,“明诏遍求陈氏子孙立为国王。官吏耆老人等累称为黎氏(指胡氏父子)灭尽,无可继承陈后,请安南国本交州,愿复古郡县,与民更新”,明朝政府乃在越南设立都指挥使司、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,改地名为“交址”(又作交趾、交阯),进行统治。[161]

属明、后陈朝及蓝山起义

编辑

参见:属明、后陈朝和蓝山起义

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宝船。位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国是郑和船队到访 的国家之一

黎利像

中国明朝侵略并占领越南,进行直接统治,后世历史学者称之为属明时期(1407─1427年)。[注 24]明人入据越南初期,曾尝试以宽厚为务,但越南民众视明朝为外人入侵,对其统治甚为不安。[注 25][162]后来明朝官员对越南民众加深剥削,如中官马骐在越南采办时“大索境内珍宝”,加剧越人不满,纷纷起事。[163]明朝占领后不久,便有陈朝后人陈𬱟在谟渡(属宁平省)起事,自称“简定皇帝”(1407─1409年在位),改元兴庆,意图恢复陈氏王朝,史称其势力为后陈朝(1407─1413年)。不久因作战失利,逃入乂安继续抵抗。1409年(兴庆三年、重光元年),另一位陈氏后人陈季扩被陈朝遗臣拥立为帝,改元重光(史称重光帝,1409─1413年在位),袭获陈𬱟,尊之为太上皇以共同抗明。明朝调军增援,先擒陈𬱟,后于1413年(重光五年)攻破乂安,陈季扩逃至化州,最终被明军俘获,后陈朝灭亡。[164]

约于属明时期的同时,明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南洋及印度洋一带(1405─1430年),占城国为当时的重要交通枢钮,郑和船队便多次到访占城国的新州(今越南归仁)。[165]

1418年,清化蓝山豪族黎利自称“平定王”,起事反明,史称“蓝山起义”,与明军争持数年后,黎利采行“先取茶隆(在今乂安省),略定乂安,以为立脚之地,资其财力,然后返斾东都”的策略[166],先控制越南中、北部地区。黎利军渐渐取得优势,在1426年崒洞之役(崒洞又作𡨧洞)、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战事重挫明军,进占东关城(即河内)。至此,明廷决意罢兵,册封陈暠(黎利拥立的傀儡君主)为“安南国王”,越南恢复独立自主。[167]

封建时代的后期

编辑

主条目:南进

后黎朝前期的兴盛

编辑

参见:后黎朝

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:平吴大诰

后黎朝史官吴士连参与编纂的《大越史记全书》

黎利击败中国明朝占领军后,发布《平吴大诰》,宣示其驱逐明人,复兴国家的功业及建立政权的合理性。[注 26][168]1428年(顺天元年),黎利称帝,是为后黎太祖(1428─1433年在位),国号“大越”,建立后黎朝。明朝亦册封黎利及承认其政权,两国订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贡之例,明朝不干涉越南内政,保持和好。黎利致力重建国家架构,设科举选士为官,延请教师推动儒学,参照唐代刑律制订法律,划分全国为五道以作管治,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给土地,减少东都(即河内)守军数目,遣返务农。但黎利性格多疑,杀戮功臣。[169]

后黎朝传至仁宗皇帝(1443─1459年在位)时,发生谅山王黎宜民(仁宗长兄)夺权事件,仁宗被弑,宜民登位(1459─1460年在位)。群臣因见黎宜民肆行杀戮,便将之推翻,迎立仁宗之弟黎灏为帝,是为圣宗皇帝(1460─1497年在位)。圣宗在位期间,对国政有多项调整。在全国行政上,改五道为十二道;在法俗方面,颁行《洪德律例》以完善法制,又规范国民风俗;颁授土地给百官当中有功或德才者,低给官员亦分得土地;改订税制;在军事方面,圣宗下令勤习阵图,训练士卒,保持战斗力。圣宗的一系列治国措施,令国家“臻于鼎盛时代”。[170]圣宗还多次对外征战,中国史籍《明史》记载:“灏雄桀,自负国富兵强,辄坐大。”[171]

后黎朝前期的百年间,对外军事行动频繁。对中国方面,后黎朝边官时加侵扰其南部边境,早在太宗时(1434─1442年在位)便侵扰安平州(在中国广西省),圣宗时侵扰凭祥、上冻岗陇委、龙州(均在广西)、钦州(当时属广东省)及广东沿海,明廷甚为不满,对越方一再告诫。[172]而对南方的占城国(即占婆国),双方自黎太宗时起相互入寇,到1469年(光顺十年),占城进攻化州,黎圣宗出兵讨伐占城。越兵于1471年(洪德二年),攻破占城,夺取其大部份国地,占城人只保有藩龙(即宾童龙)、古笪(即芽庄)等地,并须向黎廷入贡。[173]此外,圣宗又对老挝、盆蛮(在今老挝东部及越南莱州、山萝等地)用兵,夺取领土或迫使其入贡方物。[174]

后黎朝前期,越南文化水准获得提高。黎朝君主压抑佛教及道教,重视儒学(理学),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培养儒士任官,以及成为重要学者、诗人、文学家、史学家等等。在文学上,圣宗皇帝创立“骚坛会”,与臣下致力于诗作及诗评,遂蔚为文学流派。开国功臣阮廌以字喃写诗,他的《国音诗集》收录二百五十多首诗作。在史地研究方面,有阮廌的《舆地志》、史官吴士连的十五卷《大越史记全书》等重要著作。此外,在医学、数学方面亦有所成就。在艺术方面,歌、舞、音乐从李、陈两朝的基础上发展,㗰剧、嘲剧达到一定水准,得到民众欢迎。[175]

圣宗去世后,宪宗(1497─1504年在位)仍能达至文治。但其后的威穆帝(1505─1509年在位)、襄翼帝(1510─1516年在位)都恣行暴虐及荒淫无度,先后被贵族大臣所杀。襄翼帝死后,官员因拥立新君人选问题而发生争执,在京城内动兵相攻。各地有民众蜂起作乱,起事者陈暠一度入侵京师,黎朝廷臣将之击破,但又分成各派,互相攻伐。昭宗皇帝(1516─1523年在位)见局势混乱,召武将莫登庸入京,铲除各派,登庸乘机控制朝廷。昭宗图谋讨伐登庸,失败外逃,登庸立昭宗弟椿为帝(是为恭皇,1523─1527年在位)。最终,莫登庸擒杀昭宗,并于1527年(统元六年、明德元年)逼恭皇退位,登基为帝,建立莫朝。[176]然而莫朝建立时,未能有效管治全国,史称当时“天下惶惶”,甚至有“群聚为劫党”的乱象。[注 27][177]

南北朝

编辑

参见:南北朝 (越南)和莫朝

1540年形势图,粉红色为北方的莫朝;南方的后黎朝(阮氏与郑氏掌权)为黄色;绿色地区是占婆衰败后的剩馀领土

1540年,莫登庸亲到中越边境的南关隘迎见明朝使节,出降认罪及割地进贡。[178]本图出自《安南来威图册》,图中称登庸为“伪王莫登庸”

在越南哲学思想具重要历史地位的南北朝学者阮秉谦(右一)

莫登庸(即莫太祖,1527─1529年在位)夺取黎氏帝位后,有鉴于长期以来“制度稍弛”,乃在兵制、田制、官制等方面作出调整,“仿各前朝官制,依例编补充之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明朝注意到莫氏代黎的政局发展,并有意恢复黎氏。[注 28]登庸担心明人兴兵问罪,便向明人割让归顺州(在今中国广西)等地,又赠送金银财宝,以博取和好关系。[179]莫登庸为稳固权力,采用陈朝的太上皇制度,传位于儿子莫登瀛(即莫太宗,1530─1340年在位),登庸本人仍操纵实权。[180]但莫氏夺位引起效忠黎氏的清化守将阮淦(或作阮弘淦)不服,于1533年(黎元和元年、莫大正四年)拥立黎昭宗少子黎宁为帝,是为庄宗(1533─1548年在位),后黎朝恢复帝统。1543年(黎元和十一年、莫广和三年),黎氏攻取西都清化。后世将统治清化以南的黎氏朝廷称为南朝,统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称为北朝,此一历史时期(1527─1592年)便被称为南北朝。[181]

北方莫朝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。黎氏朝廷及其支持者时常向明朝控诉莫氏夺权,如1533年,黎廷派使入明,控诉“莫登庸僭乱,窃据国城”[182];镇守北部边境宣光,忠于黎氏的武文渊亦在1537年(黎元和五年、莫大正八年),派人到明廷自述“与登庸相攻”,并提出“愿待天兵(指明朝军队)南下”,一同攻莫。[183]明朝遂有意对莫氏用兵。莫登庸有感难以抵抗,乃于1540年(黎元和八年、莫大正十一年)上书明朝,声言自己害怕明朝出军,愿意“投降”及割让土地。[注 29][184]明廷便改安南国为“安南都统使司”,由莫登庸任“都统使”,让莫氏统治安南。[185]而南方的后黎朝名臣辈出,有阮淦、郑检(阮淦之婿)、冯克宽、梁有庆等人支撑。郑检招募豪杰,训练士卒,储备粮草物资,准备北伐莫氏。[186]

南北朝双方战事频繁,意在消灭对方。1559年(黎正治二年、莫光宝三年),郑检北伐,攻取多个地区,不料莫朝宗室将领莫敬典领兵直趋南朝首都清化,郑检见情况危急,唯有放弃占领区,回保清化。1570年(黎正治十三年、莫崇康五年),郑检去世,莫敬典领兵南下,郑检之子郑松指挥诸军抵抗,莫军不胜,粮尽而回。1573年至1583年年间,莫朝多次进攻南朝清化、乂安等地,但郑松致力坚守,莫军无功而回。因郑松威权日盛,南朝黎英宗皇帝(1556─1573年在位)意欲铲除,但反被郑松所弑,改立黎维潭为新君(即世宗,1573─1599年在位),郑松继续掌权。1592年(黎光兴十五年、莫洪宁二年),郑松攻破北朝首都昇龙(即河内),斩莫朝君主莫茂洽(1562─1592年在位),后黎朝迁回旧都昇龙,北方莫朝终结。其后,郑松扫荡莫氏残馀势力。[187]而莫敬用、莫敬恭等仍控制高平,后黎朝曾于1598年(黎光兴二十一年)出兵高平,战败,同时因明朝调停,使高平成为莫氏及其拥护者的聚集地,其他地区的拥莫反黎活动亦逐渐减少。[188]

南北朝时期,学术思想界有著名人物阮秉谦。阮秉谦为莫朝状元,因不满莫氏朝廷奸臣横行和分党结派,乃隐居办学。[189]他的学说将儒学(宋代理学)和道家思想互补互用,融合而成;对当时社会现象,阮秉谦常以易学里的相生相克、机缘造化、阴阳变化等原理来作解释,因此具有神秘色彩。[190]阮秉谦在越南哲学、思想史具有相当影响力,后世对他有“安南理学有程泉(指阮秉谦)”[191]、“诚南国至人哉”等评价。[192]

后黎朝后期及郑阮之争

编辑

参见:郑阮纷争、郑主和阮主

郑氏(淡紫色部份)与阮氏(黄色部份)对峙形势图

1592年,后黎朝大将郑松击破北方莫朝,黎氏朝廷重返昇龙。此时郑松权势炙手可热,自任“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”,掌握官吏任免、征税、抽丁、治民等权,地位世袭,人称“郑主”,黎皇只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[注 30][193],后世史家以“黎氏为皇,郑氏执政”来形容此一局面。[194]越南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,早在黎莫南北对峙期间,黎朝大臣阮淦之子阮潢因见郑检猜忌自己,便自请出镇顺化,时为1558年(天祐二年)。阮淦在顺化积极经营,争取人心,到日后发展成“阮主”政权。[注 31][195]及后于1593年至1600年期间(光兴十六年至弘定元年),阮潢协助郑松扫荡莫氏势力,但仍被郑松所忌,适值朝中官员纷纷征讨郑松,阮潢乃向郑松诈称协助讨贼,乘机返回顺化,派军把守广南,控制南方。阮潢又将女儿嫁给郑松之子郑梉,结成姻亲,寻求和好,但郑阮对峙之局已形成。[196]

𤅷江,经郑阮七次交战后成为双方交界

郑阮两派在1627年至1672年期间进行了七次交战。第一次(1627年,永祚九年)、第二次(1630─1633年,德隆二年至五年)、第三次(1635─1643年,阳和元年至九年)及第四次(1648年,福泰六年)交战,为郑主策动南征,但都被方阮主击退。其后阮主发动第五次交战(1655─1660年),反击郑主,阮军一度夺取兰江(即大江)以南的奇华、石河等七县,郑氏将领郑根等奋力抵抗,收复失地。第六次交战(1661─1662年)中,郑主郑柞挟黎神宗皇帝南征,但未能获胜,粮尽而回。第七次交战(1672年),郑主再挟黎嘉宗皇帝南下,但始终未能攻灭阮氏。最终,双方划定𤅷江为界[197],郑阮各管一方之局遂定,史称“自是南北弭兵”。[198]

北方郑主及南方阮主均致力经营其割据地。郑主为求兵源稳定,采“优兵”和“一兵制”抽调兵丁[注 32],分别防守京师昇龙及各镇,是为郑氏重要基石。在官制、刑律方面依照后黎朝制度调整而成。在教育上仍重儒学,重定科举规则,并特设“武学堂”。经济方面按唐朝租庸调法而加以斟酌修改,另又开设多种税项,开采矿产,铸造货币,统一度量衡。[199]郑氏又肃清北部的割据势力,1677年(永治三年),高平割据者莫元清参与云南吴三桂反清,郑氏乘其不暇袭取高平。[200]与此同时,宣光镇守将武公俊作乱,“一方之民为之骚动”[201],郑氏在1689年(正和十年)得到清朝云南总督协助,执获武公俊。[202]在18世纪,北部有多次反郑事件,起事者包括后黎朝宗室、朝臣、农民等等,但都被郑主所平。[203]在对外方面,郑主与取代明朝的清朝建立宗藩关系,双方在1660年代开始互派使节,郑主派使赴清朝贡,清廷册封黎氏君主为“安南国王”。[204]其后双方持续友好,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诸帝,先后赠送“忠孝守邦”[205]、“日南世祚”[206]、“南交屏翰”[207]的题字及扁额给黎氏朝廷,以示重视对越关系。

越南自1471年向南扩张的历史进程,青绿色到淡蓝色是广南阮氏扩张的领土

南方阮主创设自身的统治架构。其政权有“三司”(差司、将臣吏司、令史司)及知县知府等官署;阮主设立科举,并亲自主持;建立武备力量,整顿军队,设大炮铸造厂、射击场等架构;设立赋税、矿税、进出口税等,以维持阮主财政。[208]对外方面,阮氏政权在印支半岛扩张,于1697年(正和十八年、阮福淍七年)略取占人所馀土地,设平顺府 [209],占城国至此灭亡。[210]1698年(正和十九年、阮福淍八年),阮将阮有镜夺取高棉(又作高蛮、高绵、高绵)辖下的湄公河三角洲,设置嘉定府以作统治,西贡(又称柴棍,今胡志明市)等地遂入越南版图。[211]1708年(永盛十年、阮福淍十八年),高棉国所属的河仙(又作河仙,今坚江省)领袖鄚玖向阮主称臣。[212]此外,阮主曾于1702年(正和23年、阮福淍十二年)遣使到广东,请求清朝册封,但不果。[213]

17世纪,西方传教士创制越南的国语字

欧洲葡萄牙、法国等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从17世纪初开始约二百年间,到越南进行传教活动,代表人物有法国人亚历山大·罗德。传教士利用罗马字制成越南国语字,加以使用,是为越南日后的重要书写系统。[214]17世纪下半期,欧洲天主教徒在㕊宪(即兴安市)、会安等地贸易和布道,但郑主、阮主均对布道活动加以抵制。[215]与此同时,由于中国明清鼎革,大批中国移民涌入越南,郑主在其治下地区要求中国移民遵守越南法律及风俗习惯,不能随意改变居住地;南方阮主则较为宽松,让移民入住、经商,并享有自管权,因而在顺化、会安等地有“明乡社”的出现。[216]

踏入18世纪后半期,南方阮主政治败坏。1771年(黎景兴三十二年、阮福淳七年),归仁西山邑发生阮岳、阮惠、阮侣兄弟起事(史称西山起义),打击阮氏政权。西山阮氏联合郑主,于1774年(黎景兴三十五年、阮福淳十年)攻破富春(即顺化),次年(1777年,景兴三十八年)击杀阮氏太上王阮福淳、新政王阮福旸,颠覆阮主政权,阮岳于1778年(黎景兴三十九年、西山泰德元年)称帝,阮主势力剩下阮福映继续抵抗。[217]此时,北方郑主政权亦呈现衰象,“将惰卒骄”[218],阮惠乃北征郑氏,于1786年(黎景兴四十七年,西山泰德九年)击败郑军,郑主郑棕自杀,昇龙落入西山阮氏控制之下。[219]郑槰继位为末代郑主,但与黎昭统帝(1787─1789年在位)内哄,在位仅一年馀便出逃,郑氏政权终结。昭统帝企图恢复权力不遂,于1789年(昭统三年)逃入中国,后黎朝灭亡。[220]

越南妇女传统服装越式旗袍,起源自阮氏政权治下的越南南方

后黎朝后期虽长时间处于分裂状态,但文化方面仍有所发展。在文学著作方面,重要的有笔记小说《公馀捷记》(武方堤撰),该作品被誉为“篇幅大、思想艺术成就高,而且影响深远”。[221]此外有《传奇漫录》(阮屿撰)[222]、《皇越春秋》(作者不详)等汉文小说。[223]越南的传统服装越式旗袍,有学说认为源于阮氏治下的南方,因阮主为求区别北方妇女穿裙和南方妇女穿裤的习俗,乃命人加以设计,并融入中国旗袍和占族服装风格,而形成此一服饰。[224]

西山朝

编辑

参见:西山朝

阮岳像

阮惠像

“西山朝”[注 33]为18世纪晚期归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所创。1771年(景兴三十二年、阮福淳七年),阮氏兄弟发动起义,先后灭阮主、郑主、后黎朝,横扫全国。阮岳于1778年(黎景兴三十九年、阮岳泰德元年)称帝(1778─1793年在位),后又自称“中央皇帝”,居于归仁。[225]阮惠亦于1788年(黎昭统二年、阮岳泰德十一年、阮惠光中元年)称帝,驻于富春(顺化),年号光中,故被称“光中帝”(1788-1792年在位)。[226]

西山阮氏政权讨灭阮主、郑主、后黎朝后,又陷于连番内外战事当中。阮主政权虽已被灭,宗室阮福映仍致力对抗西山。1782年(景兴四十三年、阮岳泰德五年),阮惠在嘉定府的芹蒢海口(今胡志明市芹蒢县)迎战阮福映,西山军击毙阮福映军中的法籍战船船主,战胜旧阮军队。[227]1784年(景兴四十五年、阮岳泰德七年),阮福映得暹罗援助,与西山军爆发沥涔𣒱蔑之战,阮惠率军“水陆掩击”,击退暹兵。[228]西山阮氏兄弟因内哄而相攻,1787年(黎昭统元年、阮岳泰德十年),阮惠攻打阮岳,“直捣归仁,围之数月”,阮岳见形势不利,在城上向阮惠“相向恸哭”,双方讲和罢兵。[229]1788年(黎昭统二年、阮岳泰德十一年、阮惠光中元年),清朝乾隆帝因黎昭统帝前来求助,派兵入越,亦被阮惠击退[230],乾隆帝乃下谕清军“酌量情形迅速撤回”[231],阮惠亦有感清朝强大,不敢抵抗,就派使入清请求册封,乾隆帝封他为“安南国王”。[232]

西山朝的阮惠在治国制度上,设三公、三少、大司徒、大司寇、大司马等中央官职,在地方上设镇、县;在科举制上,阮惠命以字喃出题及作答;又编造人民簿籍,向人民派发“信牌”以作管理。[233]

百多禄像

“旧阮”在阮福映领导下逐步争夺越南政权。1787年,阮福映获法国人百多禄协助,与法国政府签订《越法凡尔赛条约》,内容包括阮氏以割让土地为条件,换取法国军事支援[注 34][234],后来法国政府虽未有履行,但百多禄仍自行筹集人员及弹药以助阮氏。1789年(黎昭统三年、阮岳泰德十二年、阮惠光中二年),阮福映夺取嘉定城一带,在这里发展农业、商业,整顿武备,以征讨西山。而西山朝又发生内哄,1798年(阮光缵景盛六年),阮惠之子景盛帝与阮岳之子阮宝不和,景盛帝杀阮宝。阮福映乘西山内部斗争,于1799年(阮光缵景盛七年)攻取归仁,1801年(阮光缵宝兴元年)击败景盛帝军队,夺取富春(即顺化)。1802年(阮光缵宝兴二年、阮嘉隆元年),阮福映在镇宁之役重挫景盛帝,西山残兵仅“什存其一”。[235]阮福映乘胜追击,连克清化、昇龙等地,擒景盛帝,西山朝亡。[236]